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积金代办服务 > 正文

文职人员≠局外人,这些政策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

各级的真情关爱,激发了广大文职人员干事创业的动力——

件件实事聚人心声声称赞颂党恩

第210医院幼儿园是辽宁省示范幼儿园、五星级幼儿园。该院出台规定,文职人员子女入园不受户籍限制,与军人子女享受同等待遇。图为9月1日,新学期伊始,该院神经外科文职人员护士王月(左二)送孩子入园。(汪学潮、郑春威摄影报道)

“温馨举措浓厚‘家’的氛围”

■解张伟王亮

文职人员≠局外人,这些政策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

9月初,各大院校陆续开学。北京郊外,陆军防化学院训练场上,新学员训练正在如火如荼进行。

担负组训任务的教员,是新婚不久的文职人员王建飞。最近,他又添一件喜事,如愿领到了学院提供的教员宿舍钥匙。王建飞激动地说:“在北京,我终于有了一个家,再也不用四处租房了。”

提起租房的经历,文职人员程财生也有同样的感受。此前,在一次座谈会上,他直言不讳地说:“北京的房租实在太贵了,而且学院地处远郊,每天上下班在路上就得花两三个小时。”

程财生等文职人员反映的“住房难”,引起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。学院党委将文职人员住房纳入学院“暖心工程”,合理调配房源,为文职人员提供了集体宿舍,为住房困难的已婚文职人员提供个人宿舍。

前不久,基础部文职人员王霞的家人患病住院,正当她为此忧心忡忡之际,单位领导和同事纷纷去医院看望慰问,给了她强大的精神支撑。谈及此事,王霞感动地对笔者说:“大家的关心和问候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,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真的很幸福。”

从北京某名牌大学“跳槽”加入文职方阵的高卓,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。“初到军营,文职人员没有统一的制服,看着现役军官身着亮丽的军装,我总感觉有些失落。”高卓将自己的困惑如实地反映给学院领导。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一段时间后,学院开始为全院文职人员量身定做制服。

制度保障暖人心,亲切关怀鼓干劲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该院文职人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其中,1人被表彰为全军先进文职人员,4人荣立个人三等功,5人担任教研室领导,40余人被学院表彰为“教学新星”“优秀教员”。“我们要不负组织的关怀厚爱,立足本职岗位续写新的辉煌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。”该院文职人员誓言铿锵。

第210医院幼儿园是辽宁省示范幼儿园、五星级幼儿园。该院出台规定,文职人员子女入园不受户籍限制,与军人子女享受同等待遇。图为该院血站文职人员技师陶红霞(左一)高兴地将孩子交给幼儿园老师。(汪学潮、郑春威摄影报道)

“学院就是我们坚实的依靠”

■许浩杰王韬尹广恩

初秋的丝丝细雨,为官兵带来阵阵清凉,也带走了空军勤务学院文职人员王春雅心头的烦恼。

开学季,该院包括王春雅在内的13名文职人员的子女,顺利在徐州蓝天幼儿园办理入园手续,收费标准与现役军官一致。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,让该院不少文职人员心里的石头落了地。

近年来,该院着力提高文职人员福利待遇,逐个条目落实政策制度,逐件事情化解矛盾困难,不断提升文职人员的幸福指数。

“个人的事就是学院的事!”去年,该院文职人员王建军在授课期间为学员示范动作时不慎跌倒,导致左脚跟腱断裂。学院立即将其送入医院,并积极协调院务部、基础部为其办理工伤认定,保障了王建军的合法权益。经过大半年的治疗休养,王建军顺利康复。他感慨地说:“学院就是我们坚实的依靠。”

据学院领导介绍,该院每年都会筹措专项经费,紧急救助身患大病和经济困难的文职人员,把人文关怀转化成实际行动,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。

与此同时,该院为每名文职人员建立个人档案,及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调整基础性绩效和工资标准;确定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,及时办理“五险一金”,文职人员参保率达到100%;专门腾出部分公寓房作为文职人员集体宿舍,配备基本生活设施,只需简单办理手续便可拎包入住;该院不仅为文职人员定制了春秋季西服套装,同时考虑到驻地天气寒冷的实际情况,又专门为100多名文职人员定做了冬季御寒衣物。

迎着朝阳走,激情满心间。采访时,该院不少文职人员提到了同一个词:归属感。该院英语教研室文职人员裴斐斐发自肺腑地说:“未来会更好,我充满了信心。”

“好政策让我没有后顾之忧”

■熊峰郭自强朱鹏飞

新学期,海军工程大学训练部军研室文职人员徐厚礼一连几天连轴转,工作热情丝毫不减。周末,他来到学校体育馆,与同事酣畅淋漓地打了一场羽毛球,身心得到了充分放松。

近年来,为了帮助文职人员缓解工作压力,该校为每位文职人员办理了校园一卡通。文职人员可以免费参与健身、游泳、台球、乒乓球等20多个文体项目。

“关爱远不止这些。”徐厚礼饱含深情地说,“一直以来,学校对文职人员群体的关爱细致入微,为我们在军营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强大助力。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,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,向盛会献礼。”

据了解,该校现有文职人员100余名,平均年龄仅33岁,很多人都处在干事创业的“爬坡期”,同时又面临抚育孩子、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。为了让文职人员安心本职岗位,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暖心政策,在户口迁移、子女入托入学、健康体检等方面,主动靠上去帮助文职人员排忧解难。在学习深造方面,该校积极为文职人员创造机会,尽可能地为他们资助学习费用,明确规定文职人员以国内访问学者、短期培训形式学习的,参照现役军官有关办法资助经费。

今年7月,在兰州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建模大赛上,该校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文职人员张涛带领9名参赛学员摘金夺银,共获得个人全能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2项,个人单项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,学校获团体一等奖,获奖数量位居全军院校前列。

一个文职人员怎么有这么大的能量?面对笔者的追问,张涛说:“学校的好政策让我没有后顾之忧,工作上才能聚精会神、全力以赴!”

去年4月,在学校的多方协调下,张涛的家庭住房和孩子入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,从此便开始了“工作和家庭两不误”的美好生活,这让他干劲十足,工作业绩直线攀升。去年底,凭借优异的教学科研成绩,张涛获评副教授职称,同时也成为了该项竞赛的主要指导教员。

面对住房短缺的难题,该校立足自身实际,积极为文职人员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。从最初的集体宿舍,到拎包入住的廉租房,文职人员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。

“政策明确规定的,我们不折不扣执行;政策没有明确的,我们想方设法解决。”这是该校领导对文职人员作出的承诺,更是鞭策文职人员砥砺奋进新征程的动力源泉。

最新文章